本网讯 今年暑假,肇庆学院组建了300多支实践队伍参与2024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近5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,他们分赴肇庆市端州、鼎湖、高要、四会、德庆、广宁、封开、怀集,云浮云城区、郁南县,清远英德市,佛山南海区、高明区等数十个县(市、区),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上,为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及“双百行动”建设贡献青春力量,助力乡村振兴。
“追忆峥嵘岁月,绘铸烈士英魂”实践团笔绘先烈遗像
他们穿梭于红色足迹之间,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。从革命遗址到纪念场馆,肇庆学院学子通过实地探访、口述访谈、听取授课等形式,深入挖掘革命故事,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此外,他们还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。学子们有的拿起画笔,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先烈们的英勇形象;有的拿起话筒,一言一语地讲述着党史的篇章;有的拿起摄像机,一帧一帧地记录下红色教育基地的故事。在笔绘先烈遗像、红色文化宣讲、制作纪录片等活动中,以创新的方式将其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,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。
“党的声音进万家”实践团在封开县大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开展红色教育
他们跃动在乡村教育田野上,用支教点亮乡村未来。肇庆学院学子带着满腔的热情与责任感,深入偏远乡村学校,积极探索义教新模式,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。课堂上,学子们组织美术、体育、音乐、朗诵等趣味课程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乐趣,发现自我潜能;课外,组织安全教育、党史宣讲等活动,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、培养新技能的平台。此外,实践团成员为当地学生带去学校提供的图书和学习用品,改善教学环境,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条件。
“青春聚力百千万,教育赋能促振兴”实践团开展义教活动
美育浸润实践团开展美术工坊教学
他们遨游于文化传承浪潮中,积极探索地方文化传承的新方式。肇庆学院学子通过实地考察、深度人物专访、细致调查研究、创意IP打造及专业拍摄宣传等多元化方式,深度挖掘并传承了肇庆及其周边地区独特的人文底蕴。从四会地豆镇的非遗制窑工艺到端州区的古街小巷村史挖掘,到肇庆宋城骑楼街的文旅产业赋能,再到高要地区的创意IP打造,为肇庆地方史料整理、文旅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高要古村落复兴实践团深度调研走访村落
他们驰骋于公共服务道路上,用青春热血温暖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。肇庆学院多支实践队伍积极投身基层服务与公共事业,他们通过科技普法、环境整治、义务维修、环保宣传、慰问老人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帮扶等活动,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律意识与科技素养,改善乡村环境,增强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与化妆品安全使用知识,让乡村焕发新生机,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
“绿美广东助小康”发展成就观察团进行安全用药调研
“送戏下乡”文艺突击队在四会中山公园表演
他们跃步于时代前沿阵地中,用青年力量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。肇庆学院学子紧跟时代步伐,关注乡村发展动态,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新模式、新路径,在探索过程中,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。学子们深入田间地头,与农民朋友面对面交流,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,走进乡村企业,调研产业现状和发展瓶颈,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,针对调研情况建言献策。同时注重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开发智能农业检测管理系统、使用无人机技术助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,推动乡村产业的智能化、数字化升级。
“助力农业产业化”乡村振兴实践团参与直播助农
“天眼助农,护‘果’有我”实践团测试可视化系统
他们穿梭在乡村新媒的广阔天地间,用媒体力量讲述乡村振兴故事。肇庆学院学子以乡村新媒人的视角,巧妙地将新媒体技术的多元形式融入社会实践之中,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字叙述,而是将照片、推文、H5互动页面、漫画、纪录片以及创意海报等多种媒介元素巧妙结合,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融媒体产品,使其成为传播乡村文化、推广乡村产品的重要载体。从金黄的麦田到古朴的村落,从农民的笑脸到产业的兴旺,每一个细节都被他们以新颖而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,让外界得以窥见乡村的真实面貌与无限潜力,让乡村的自然风光、人文故事、特色产业在新媒体力量下焕发新的生机,展现了大学生乡村新媒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。
“黄田镇柑橘产业复兴项目”实践团拍摄宣传片
“双百筑梦”乡村振兴促进团街头采访
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,肇庆学院学子们以实际行动为当地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未来,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,继续投身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贡献自己的力量,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乡村振兴画卷。